摘要:此前,地下水污染导致癌症高发甚至牛羊绝育的报道,在诸多地区出现。 ...
涉事粮库负责人第一时间领着粮库的质检员赶到深圳,经过再三检验,证实发往深圳的大米重金属确实超标。
从资金来源、从业资质,到评估体系、监督体系,我们还没有一部完备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研究员李发生也持类似观点。
到2008年底,全国共采集土壤、农产品等各类样品213754个,获得有效调查数据495万个,建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库和样品库。近日,国家环保部一份文件引发了国内公众对土壤污染的强烈关注。据媒体报道,2002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曾对全国市场稻米进行安全性抽检。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但现实是,我国粮食自给率正出现持续下降,粮食供给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
在我国,粮食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但是,有人对此泼冷水。理论上,由于有岩石层隔离,灌注液、危险废物不会污染地下饮用水层。
当地称不知情微博曝出的山东潍坊多家企业地下排污污染地下水事件继续发酵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有限的国情出发,并考虑到后发优势,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意味着我国应该可能以比上述两类发达国家更节能、更低碳的方式实现现代化,至少不应比它们做得更差。这表明国家真是应该转向科学发展。不过,美国能否实现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型,尚待观察。
应对气候变化以节能减排为主的减缓战略和以水安全与粮食安全为主的适应战略,同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高度一致,并且为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长远的视角和动力。今天,绿色、低碳发展方式是各个国家探索发展模式的共性。
如果世界各国都达到美国的人均能耗,就得有四个多地球才能满足。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至今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半,历史累积的人均排放也是世界大国中最高的。应对气候变化是关系国家和全人类宏观发展的重大问题,让我们敏锐地感受这个时代的脉动,以务实的行动推动中华民族走上可持续的振兴之路,并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有分量的贡献。具体地说,就是把对自然的开发和消费限制在环境容量限度之内,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净化能力。
当前,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当务之急。他们的眼光已看到了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把气候变化既看做本世纪的主要挑战之一,又作为新型发展的动力,从而提出了四个支柱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包括经济和能源的多元化、环境保护及水安全等。常有人说中国富煤,其实我国的人均煤炭储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煤炭的储采比是35,而世界是118。多哈会议的东道国卡塔尔,靠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人均GDP已达10万美元,但它却又是一个淡水比油贵的国家。
这种明显的差异是有原因的,例如美国每年的人均开车里程是日本的三倍,人均住房面积也高出一倍而两国却达到了相近的现代化水平(以人均GDP等做标志)。以日本为代表的第二类发达国家,年人均能耗约5吨标煤。
另一场是国际,在世界范围的绿色低碳发展的竞赛中,中国能否不落伍、不沿袭老路,尽快占领新的战略制高点,切实迈向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最不发达国家的发展理念,它们普遍提出了脱贫与可持续统筹平衡发展战略,把应对气候变化看做是新的机遇和发展导向,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市场和就业岗位,绿色经济不仅有利于气候和环境,也将驱动经济健康增长。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那就是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发展,首先要认清:经济和环境是统一的,这是辩证的统一、根本初衷的统一、长远利益的统一,统一在以人为本、经济和环境都是为了人这个基本宗旨上。从哲学观的角度说,就是发展有度。仅以能源为例,当各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年人均能耗就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高度重视环境的瑞典,已实现了垃圾99%资源化利用,四吨垃圾变成一吨石油,提出了20~30年后摆脱对石油依赖的目标,垃圾资源化利用成了赢利的产业。但是,从我国能源和排放增长的势头看,确实存在着比第二类发达国家更耗能、更高碳的危险,值得高度警惕。中国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历史关口作为世界上新兴的发展中大国,我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阶段,发展道路、发展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卡塔尔科技园把效率和可持续性放在做一切事情的核心地位上。化石能源的使用,在带来经济与社会极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黑色困惑地球越来越难以承受的环境问题和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这正是气候变化警示的根本之点。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生态秉赋比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人口大国,应对气候变化更不可掉以轻心。应对气候变化呼唤着人类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气候谈判的艰难,折射着不同类型国家国内发展的难题,也反映出各国面临如何转型发展的共同焦虑和为迈向可持续发展新境界所作出的理念革新与卓越努力。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它在呐喊,也在激发我们的思考和行动。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一类发达国家,年人均能耗约10吨标煤。
美国达到了相当高的现代化水平,同时养成了一种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方式:人口占全球4.5%,每年消耗全球近20%的能源,人均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多。我们是在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吗?我们能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吗?这是我们面临的大考。常常听到经济与环境两难的议论,甚至认为经济与环境有很强的对立性,或者认为:既然要工业化,都要搞类似的建设,发展类似的产业,发展方式差不到哪去,都得先污染后治理。这些议论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深入分析一下发达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即可发现:发达国家还真不是同一种发展方式。
显然,无论美国有多少优点,它的这种发展方式都是不可复制、不可推广的。但美国也并非无所作为: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保持其领先地位,正在能源领域采取一系列重大战略性措施,如绿色新政、开发页岩气、继续发展核电、能源自给、再工业化等,并试图以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奠定一个新的低碳发展的基础。
我国煤炭的科学产能能力目前只有每年十几亿吨,却生产三十多亿吨,即容忍了十几亿吨的非科学产能。经历了三十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客观上面临着两场竞赛:一场是国内,转方式的努力与粗放发展的惯性在比赛,看能否较快地转向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方向的科学发展轨道。
笔者认为,今后5~10年是能否抓住这个新机遇的关键期。在这个过程中,把2030年前尽早达到化石能源消耗的峰值和排放峰值作为一个国家目标,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环境的需要,更是促进转方式和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而有力的抓手,也是一个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这两类发达国家的人均耗电量也差一倍,人均排放量相差不止一倍。我国目前所处的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有了很大变化,这是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和深度转型调整的新机遇。连美国智库的专家们也承认,美国理应改变这种发展方式,只是由于制度的弊端,一时无法改动。(作者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多哈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顾问)。
中国没有粗放发展的资本。今年年初以来,我国遭遇的大范围、长时间的重度雾霾污染天气,是对发展触碰自然底线的警告,它强烈而直观地提醒我们反省自己的发展方式是多么不可持续。
我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在守护环境底线基础上精心设计的发展过程。当我们为发展成就沾沾自喜时,恶劣的环境、破碎的生态和多发的灾害已经在惩罚着我们。
以过多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将难以为继。观念决定未来,生态文明、永续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理论自觉、新的文化启蒙,也是一种有力的实践导向,是把两难变成双赢的钥匙。